汉隶为什么是扁的 具体原因分析

四月 2022-11-11 17:22:26

汉代随着“隶变”的不断进行,章草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用笔方法,并不断改进。波挑所造成的节奏感也使人感受到一种迥异于秦隶的、典型汉隶的审美特征。其笔法中还有一种“掠笔”相当于反向的波挑,这也是将篆书圆势的用笔逐渐发展为上轻下重、上粗下细的隶书的特定用笔方式。

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。战国时的楚帛书和竹简上,就出现有写法草率,字形扁平,体式简略的字体。当时的玺印、货币、陶值、铜器、刻石上也有打破篆书用笔和结构的简约文字,这些可以看作是古隶的先导。

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,是秦隶的代表,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。它介乎于篆隶之间,已经完全冲破了秦篆的约束,写来自然随意。其特点是:减少盘屈,化繁为简,圆者渐方,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,个别字亦有蚕头碟尾的雏形。

当时大多都是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,但横向的笔画遇到竹简纵向的纤维阻碍,就不得不用力,笔势越到尾端也会越重,这样就形成了顿笔,提笔时自然带出“磔”。

同样由于纵向纤维不是很规则,毛笔写竖直线条被纤维干扰不容易表现,所以隶书就“横向发展”,变得又宽又扁、横长竖短。

甚至还有些汉简隶书里的“竖直”线条刻意写成弯曲状态,以避免竹简垂直纤维的破坏。

这样的写法慢慢形成惯例,反而成了特点。

到了后来,哪怕是写在丝帛和纸上,摆脱了纤维限制,隶书作为一种书体,也保持了这一特征。

至于众多的隶书的风格,只不过是书法家们在规则下的个性发挥了。

隶书的字体向左右两边舒展,字形看上去比较扁,笔画四平八稳,没有太多的起伏变化,这使得隶书呈现出一种端正大气之感。起笔藏锋,收尾往右上方形成燕尾形状,称为“蚕头燕尾”。章草起源于小篆,故隶书之中还有“隶草”一派,多见于摩崖石刻,笔画洒脱自如,意趣横生。

习俗文化
0 举报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