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0四位姓氏,在粤、赣地区比较有影响。当今温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.16%,总人口大约有190余万。
温的名义和图腾:
温的本义是河名和地名,古温水在今贵州遵义东面,即今天的洪江;古温地,因温泉而得名,在今河南温县。据《温县县志》,在夏朝初已经有温国,在今河南温县西南。今县城西5华里,在远村众神庙附近有一眼温泉,昔时口大如盆,水流5公里,泉水常温。清乾隆时,温县西五里源仍存有温泉,乾隆末泉水枯竭。最早居于此处的氏族遂称温氏族。
温姓的起源与演变:
汉族温姓主要出自颛项帝和周文王两大支。
第一支源出己姓,为颛顼帝之后裔。夏朝初期,颛项后裔昆吾氏一支在温,建立了温国。夏末商人灭温国。商灭夏后,又恢复了温国,为商的属国。周武王灭商,留在苏岭的昆吾氏后裔苏人归顺了周朝,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,被封于苏,国都温(今河南温县),也称温国,子爵。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,其后有一支以温为氏。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和温姓的始祖。己姓温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。
第二支出自姬姓,为周文王的子孙。春秋初,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,晋国出兵击退狄人,把收复的温地送予周襄王。公元前635年,因晋文公助周室平定叛乱、护送周王回都城有功,周襄王把温地赐予晋国。晋国大夫狐溱、郤至、阳处父三人先后被封于温地,由于郤至、阳处父二人无后代,只有狐溱有子孙,其后以先人的封地为姓。孤溱是周文王之孙唐叔虞的后代,所以为姬姓。这支温氏是当今温姓的主要组成部分,姬姓温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。
外族基因的流入:
温姓的组成比较复杂,外族血液加入温姓早在魏晋时期已经开始,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。南北朝时鲜卑族大批进入中原,北魏孝文帝命华北地区的鲜卑等族全部采用汉族姓氏,当时鲜卑族中的叱温、温盆、温孤等氏族都改姓了温姓。其后,宋朝时金国的女真人温迪罕氏族进入中原后也集体改姓了温姓,唐朝时西域的康居国人定居中原后也有姓温的,清朝时期,东北地区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族集体改姓温。
广东和广西在唐朝时称岭表,亦称岭南。唐朝彭城长史朱易从,在永昌年间受酷吏周兴的诬陷而被杀,其子朱升流放岭表,不许回彭城(即今江苏徐州),并改姓温。今两广地区的
温姓中已经混人了朱姓的血液。
明朝永乐年间,菲律宾苏禄东王不远万里到达北京,朝拜大明皇帝,在归国途中在德州不幸病逝,次子温哈拉和三子安都鲁留在德州守父王之墓,永留中国。他们的后代很快接受了汉文化,用中国姓,以两王子之名的首音取温姓和安姓,在山东地区繁衍发展。今山东地区的温姓多出自这支外来的民族。
历史上温姓的分布和迁移:
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部,主要集中于河南、山西地区。西周初,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,与月氏人相遇,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,再往西迁的温人在**南部建立了温宿国,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。汉朝初,温姓已经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,在华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,为汉代的常见姓氏之一。汉、晋、南北朝以后,我国北方战乱频繁,北方地区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,人口急剧减少。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,一部分人与中原其他姓氏一样,为避战乱,纷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。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。
宋朝时期,温姓大约有2万人,这一数字不包括外族统治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。温姓为宋朝的小姓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、广东和福建三省。南北温姓人口几乎各占一半,全国形成了中原、粤闽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。河南为温姓的第一大省,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50%。
明朝时期,温姓人口激增,大约有近14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5%,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一十一位姓氏,这一数据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,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剧上升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山西,这两省温姓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65%,其次分布于陕西、陕西、浙江、广东三省。江西为温姓第一大省,约占总温姓人口的46%。全国形成了北部晋陕、南方粤赣浙两大块聚集区。宋、元、明期间,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两反向移动,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布的局面。
当代温姓的分布和图谱:
当代温姓的人口已达到190余万,排在全国第一百0四位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16%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,温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、江西两省,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39%,其次分布于四川、福建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浙江、山东,这七省的温姓又集中了34%。广东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25%,为温姓第一大省。目前全国形成粤赣闽、四川和华北三块温姓人口聚集地区。
温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赣闽台、广西东部、浙江南端、湖南南部、川甘青交界地区、陕宁北部、山西大部、内蒙古中部、京冀西部,温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24%以上,最高可达1.1%以上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.4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2%的温姓人群。在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,温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08%—0.24%之间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48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6%的温姓人群。
温姓的传统文化:
郡望和堂号 温姓的郡望有平原、太原、汲郡、清河等。温姓以三公为其堂号。“三公”堂号出于唐朝宰相温彦博一家之事。其兄温大雅官拜礼部尚书,爵封黎国公;温彦博位居中书令,爵封虞国公;其弟温大有上进中书侍郎,封为清河郡公。一门三公,扬名天下。
楹联 温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四副:
才谐三子;诗美八叉。
明澈犀然;雅闻鹏举。
三人皆卿相之才;二类号西昆之体。
玉镜台老奴得偶;枢密院学士有声。
家训格言
《温氏母训》是明末温璜的母亲陆氏平日教子的言论,由其子记录整理而成。温母深信精神力量的感召力,其价值远胜于小恩小惠的施舍。她认为道德、人格存在的话,必定在行为中有反映,否则都是虚伪的:“世人多被‘心肠好’,三字坏了,假如你想作个好儿子,必有一般孝顺行径;你想作个好秀才,必有一般勤苦行径。心肠是无形无影的,有何凭证?凡说‘心肠好’者,都是规避样子。”提倡要观其言,更应察其行。另外,温母教育儿子,不论贫富,做人都应该“自立自尊自爱”。交友须明理,待人要厚道,即使“同堂同室同窗多年者,情谊深长,其中不无败类之人”,“只取其长,弗计其短”,但“是非自有公论,在我当存厚道”。
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: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温姓历代名人56名,占总名人数的0.12%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四十位;温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.12%,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一位;温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.11%,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四位;温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.13%,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二位。
温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名人不胜枚举:西汉枸顺侯温疥;东汉护羌校尉温序;东晋明帝时中书令温峤;北朝北魏文学家温子昇;唐太宗时中书令温彦博,其兄温大雅官拜礼部尚书、封黎国公,其弟温大有封清河郡公,其子温庭筠是唐朝的著名诗人,与李商隐齐名;北宋户部尚书温仲舒;宋、元之际书画家温日观;明朝东阁大学士温体仁;清朝内阁中书温睿临,民主革命烈士温牛才。
温姓血型:
温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:O型占35.7%,A型占28.5%,B型占27.6%,AB型占8.2%。
本文来源于半藏①算命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