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姓是占全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一十五位姓氏,湘赣一带是艾姓最有影响的地区。当地艾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032%,总人口大约有40万。
艾的名义和图腾
艾,即艾蒿,又名冰台,菊科多年生草本。在古代,艾草遍布于荒野,与庄稼争地,必须的镰刀也称艾,形如义,像交剪。剪除杂草有利于庄稼的生长,所以发明艾刀的氏族称艾,以艾草为原始图腾和族徽。艾虽是杂草,也是一种驱虫的草,还是一种草药,味苦,微温,无毒,主灸百病,可作煎,具有止下痢和吐血等功能。全国皆产,尤以河南汤阴的北艾、浙江四明的海艾、湖北蕲春的蕲艾最为著名。这些地方应是古艾人居住之地,最终出现艾姓。
艾姓的起源与演变
艾姓的渊源有四支:风姓、子姓、姜姓和芈姓。
第一支出自风姓。女娲氏之后有汝氏。夏王少康之臣汝艾之后,以名为氏。风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3500年,后来史书上未见这支艾姓的去向。
第二支源出子姓。商朝武丁之后有艾国,侯爵,故地似在今河南安阳附近的汤阴。周武王灭商前,艾侯被俘,国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子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3100多年。
第三支源出姜姓。春秋时齐大夫艾孔之后。艾孔即裔款,春秋时齐景公大夫,其封邑在艾陵(故地在今山东莱芜东北),其后人以邑为氏。姜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。
第四支源出芈姓。艾,春秋时为吴国艾邑,吴公子庆忌居地,战国初归楚国,为楚大夫封邑,故地在今江西修水西,以邑为氏。芈姓艾氏的历史大约有2400年。
外族基因的流入
外族改姓艾的事件史书记载很少。仅有河南艾氏,系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姓去斤氏改。唐朝时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也有艾氏。清朝以后的其他民族,尤其是南方少数名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汉族。
历史上艾姓的分布和迁移
宋朝时期,艾姓大约有2万5千人,江苏为艾姓的第一大省,集中了全国艾姓总人口约一半。其次分布于江西、河南、福建等地。
明朝时期,艾姓大约有6万8千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03%,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三位。江西为艾姓第一大省,约占艾姓总人口的34%;其次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山东、湖南、福建。
当代艾姓的分布和图谱
当代艾姓的人口大约有40万,为第二百一十五位大姓姓氏,约占全国人口的0.03%。自宋朝以来的1000年中,艾姓人口增加率是呈∧形的态势。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、江西、陕西、河北、黑龙江、河南、这六省大约占艾姓总人口的56%.其次分布于湖北、甘肃、辽宁、福建。湖南居住了艾姓总人口的13%,为艾姓第一大省。全国形成了以湘赣为中心向外散布的艾姓分布区。
艾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(见图215)表明:在湘赣闽、皖浙南部、广东北部、桂黔渝鄂大部、四川东北、陕西大部、甘肃南部、宁夏、内蒙古中部、黑吉大部、辽宁、河北东部,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08%以上,中心地区可达到0.2%以上,以上覆盖总面积的24%,居住了大约56%的艾姓人群。在广东南部、广西西部部、重庆西南、青海东部、陕甘中部、湖北北部、河南东南、皖浙中部、山东黑吉西部,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04%—0.08%之间,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9%,居住了大约35%的艾姓人群。
艾姓的传统文化
郡望和堂号 艾姓的郡望有陇西、汝南、天水、河南。艾姓的重要堂号为“爱民”。“爱民”堂号典出南宋艾若纳。艾若纳为吴兴令,他爱人民,恨恶吏。在他的办公案桌上立有一幅座右铭:“爱民如恤血,挞吏胜看经;棒折乡胥手,何劳诵大乘。”其后代遂以“爱民”为氏族堂号。
楹联 有关艾姓的重要楹联有
爱民如恤血,挞吏胜看经。
试宏词以登首选,受左传而擢甲科。
乾德著倕和之绩,治功膺纶玺之褒。
家谱 目前全国各单位的图书馆收藏艾姓族谱3部。
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入了艾姓历代名人21名,占总名人数的0.05%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五十九位;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.04%,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;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.04%,排在并列第二百二十二位;艾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.07%,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二位。
艾姓历代重要人物有:北宋两浙盐官艾仲儒,画家艾章,崇宁进士、考功员外郎艾晟;南宋吴兴令艾若纳;明朝刑部员外郎艾穆,成化进士、右副都御史艾璞,弘治进士、福建左参政艾洪,嘉靖进士、户部侍郎艾希淳,学者艾自修,崇祯进士、右参议艾毓初,南明御史艾南英;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艾能奇;清朝顺治进士、刑部尚书艾元徵,金石家艾显;当代心理学家艾伟。
艾姓血型
艾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:O型占34.3%,A型占29%,B型占28.1%,AB型占8.6%。
本文来源于半藏①算命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