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正月初七日为火神节。火神是中国传说中的司火之神,名祝融、回禄,又称火德星君。鲁西、鲁南菏泽、济宁等地一带有在火神节送火神的习俗。是日,家家都绑扎柴把,柴把内夹带鞭炮,上插火神牌位。入夜,后生辈齐集村头,高举柴把排成长列,点燃后奔跑着朝西南方向把“火神”送到原野或山上。火光辉映,鞭炮声声,远远望去宛若游龙,景像颇为壮观。对70后,80后是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。据说送火神可保全年不发生火灾。
中国民俗火神节这天,结婚未满三年的媳妇要回娘家“躲火”。迷信认为,新媳妇火神日留在婆家对婆婆不利。有的地方还讲究在火神节这天晚饭吃饺子,称为捏老鼠嘴。据说这天晚上老鼠娶亲,捏上老鼠嘴可防其繁衍后代。正月初七火神节
在鲁、豫、皖、苏四省交界的地区(如孔子诞生地曲阜)至今流传着正月初七祭火神的传统民俗,火神,中国民间称之为“火德真君”,或直称“火神”。它是人们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祇之一。相传远古时期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,使人类以熟食为生,为了纪念他,人们尊称他为“火神”,把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他的生日,这便是正月初七祭火神的由来。
祭火神的形式在周边地区各不相同,如民间“朝台”的习俗,在朝台活动中,有不少人跪在火神台上祈求“火神”保佑,在朝拜的时候,往往有人特意带着几个鸡蛋或馒头放在香炉里烧,认为这种经过“火神爷”的香火食物就是灵丹妙药,拿回家去就能包治百病。在菏泽最闻名的祭祀火神形式就数曹县桃源花供。花供”是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人丁兴旺、消灾祛病的特有的祭祀供奉习俗。当地人们称这种祭祀活动为“看花供”。花供会,又叫“火神节”。
据传说,早在建村初期,桃源集就有祭祀火神的习俗,即正月初七“给火神爷做生 ”,他们把这一天定为“火神的生日”。即时,桃源集家家户户烧香摆供,祈求火神赐福。那时候,穷苦人家拿不出鸡、鱼、肉等较好的礼品,只好用白面捏蒸成鸡、鸭、鱼、猪头等仿生面塑代之。后来又发展成用白萝卜刻成香瓜圣果、亭台楼宇等艺术品。种类也由原来单纯的鸡、鱼、肉发展为水果、蔬菜、花草及戏剧人物、瑞禽珍兽等等,其形象逼真,生动传神,五彩缤纷,故谓之“花供”。渐渐地,在每年的春节伊始,制作供品成了桃源集人一年一度民间艺术大比武的活动。但不知从何时起,做花供由一家一户逐渐演变为全村统筹办理,一年一办;从1990年起改为一年一小办,三年一大办。现今,全村老老少少共有六千多口人,上至八十岁的老翁,下至十几岁的孩童,几乎人人都会几招花供手艺,故而桃源集享有“花供村”的美誉。据说,市里和省里正在准备把桃源花供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果此事真的办成,那么,桃源花供将无疑成为菏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!
蒙古族传说
农历腊月二十三,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,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“祭火”仪式就在这一天举行,届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祭祀火神。旧时,普通牧民的“祭火”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,皇亲贵族则在腊月二十四。
满族神话传
说满族神话传说,少年英雄托阿从天火库盗来一葫芦火种,他把石块凿出洞,然后把火种一一装入石块,带回人间,并告诉人们用碰磕石块的办法从中取火。就这样,人间有了火种。从此,人们祀托阿为火神,除春秋致祭外,每年除夕还要举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仪式(同上)。
鄂伦春族传说
一位先生早晨起烤火,因捣动火,触犯了火神。无论她家搬到哪儿,怎么也升不起火。后来她向火神婆婆请罪,得到了宽恕,回家再点火时,火就着起来了。据乌丙安先生介绍,在这个传说中所体现的火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,不仅贯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猎、放牧的生产习俗中,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,如通常情况下绝对禁止用脚踩火、骑火、跨火,不允许说火的坏话或直接辱骂火。在尊重火给人间带来的恩惠的同时,人们又把森林草场的火灾以及病人发烧、小儿梦魇等疾病视为火神发怒的结果,愈是对它崇敬,也就愈发畏惧它对人的惩罚报复。因而火神远比其他自然神更经常受到崇敬和供牲。
此文为半藏算命网文章,转载需注明出处!